近年来,教师们在探索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塑造,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新成果。
本届论坛为期一天,以后西方世界:中国道路的意义为主题,邀请到包括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观察者网》总编辑金仲伟、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李希光、 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张旭东、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在内的三十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下参与、实时连线、视频参会等多种形式,围绕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学后西方时代:中国与新世界秩序世界互联网:新空间与新故事中国互联网:新主流与新挑战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论坛始终坚持原创性和思想性,不断提升其成长性和发展性,正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国际会议平台,一个创新性的国际舆论阵地。
12月4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传媒、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东方学刊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2021在上海举行。与中国道路概念相比,中国模式更为学术化和中性化。他认为,西方的衰落仍在继续,却依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获得了某种新生命力。来自雷诺兹新闻研究所的赵祎珩通过分析美国商业营销话术的变迁,启发思考什么是人民性的宣传。陈志敏对中国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进行的原创性研究、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表示了充分肯定,也对思想者论坛表达了高度的赞扬。
在论坛闭幕之际,中国话语新书发布会也同时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结合综艺节目经验,讨论粉丝治理,认为理性追星内涵矛盾,追星行为本身就是感性的,与其说理性追星,不如来理解这群追星粉丝共有的特点。胡老师以追求真理寄语哲学系,哲学系学生要有正确的方向和崇高的愿望,不能流俗,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幸好那位同学是上海本地人,他带着胡景锺找到一条小弄堂,三转两拐地绕了出来。在患难之中,他不忘学习,考上了上海的沪江大学。我无以为报,唯有时刻提醒自己,未来不管在哪里,都努力做个纯粹的、真诚的、勤奋的、勇敢的人。否则只能是职业能人,会赚钱的工具而已。
作为复旦大学宗教学科的创始人,他对宗教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关心和忧虑,但我们仍应尽人事以俟天命。大学毕业后,先后于上海沪江大学、上海高校联合办事处、华东高教局任职。
当时,胡景锺刚从校长办公室主任调到哲学系担任系主任,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身体力行担纲教学和科研工作,亲自执教宗教学概论的课程。2021年10月26日,胡景锺在医院的病床上签字,再一次拿出自己的积蓄20万元,继续捐赠桂海奖学金。1984年11月至1988年12月任哲学系系主任,并聘任副教授。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关山彤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9级博士在读、2016级硕士生,2020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2016年哲学系60周年系庆时,我作为一名刚入学的研一新生有幸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系庆活动,并聆听了胡老师的讲话。投身革命胡景锺早年生活在广东,还去过香港胡景锺与看望他的桂海奖学金获奖同学在一起邹小舟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在读,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记得是201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同魏洪钟老师和王晓萍老师一道,拜望了胡老师。朱明远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在读、2015级硕士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我曾跟随学院老师拜访过胡老师,有幸与老先生有过交流,胡老师的耳提面命,犹在耳畔。
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回忆说,今天复旦大学建设成从本科到博士后完备的宗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与胡老师的努力分不开的。选择学习哲学,就如同选择了一片树林中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如果不以真理为追求目标,很难做到坚持以平常心去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和诱惑。
复旦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教授。2021年10月26日,胡景锺在医院的病床上签字,再一次拿出自己的积蓄20万元,继续捐赠桂海奖学金。
我想,胡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作为哲学学院的学生,应当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地跟随他。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从杭州回北京途经上海,在锦江小礼堂会见复旦周谷城、刘大杰教授,指示复旦要开设世界宗教课程。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他常常思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胡景锺从自己长期的工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老师,发自肺腑地道一声谢谢。一位95岁复旦的老教授,在离开人世前的一个月仍心系学子、牵挂学院,将自己的积蓄再次捐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桂海奖学金,这是继他2015年第一次捐赠20万设奖后的再次捐助。在2019年的QS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33位。
胡景锺于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这不仅仅是一份奖学金,这是老师的拳拳之心啊。
当时,严北溟教授、尹大贻教授接连开出几门宗教学课程,申报宗教学硕士点是具有实力基础的。当时,胡景锺刚从校长办公室主任调到哲学系担任系主任,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身体力行担纲教学和科研工作,亲自执教宗教学概论的课程。
这份奖学金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认可,是鼓励,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当听闻胡老仙逝的消息之后,无不动容感慨。
在求学和生活的道路上,人最难的是要面对选择,人生实际上正是由一个个不同的选择构成的,做人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胡景锺(1926.11.11-2021.11.29) 广东番禺人。那日回校后,有一种情绪久久不能散去,所谓春风,大抵如此。胡老师跟我们谈起自己的入党经历时,神采熠熠,完全不像一个年逾九十的老人,对党的信仰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是胡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胡老师教导我们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幸好那位同学是上海本地人,他带着胡景锺找到一条小弄堂,三转两拐地绕了出来。
哲学系是小系,每年招生不超过一百余人,但是每一位复旦的哲学人都始终坚持守护思想,引领时代的使命,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勇气,哲学院的风骨离不开胡老这些前辈们的辛勤工作,他们为教育事业的贡献不仅福泽我们,也会福泽更多未来的哲院人,如今胡老长辞,我们虽然再也没有机会亲身感受大师的哲思,但是我们会长长久久的铭记,这样一位老人,曾经为哲学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在三尺讲台上传递思想,他在平凡生活里感染旁人,胡老走好,谨祝安息。其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一位耄耋老人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时任副系主任胡景锺为落实这一指示,于1964年邀请严北溟教授讲授佛教哲学史。他见证了党和祖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我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份奖学金,竟是胡景锺教授用自己的积蓄设立的。上世纪80年代,胡景锺积极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分析宗教问题,先后发表了《浅论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教会大学》《试论人在哲学地位中的演变——从批判神学的历史谈起》等一系列论文,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他慧眼识才,留下了俞吾金、吴晓明、张汝伦、孙承叔、王雷泉等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他还积极支持年轻教师出国深造,同时又努力把他们引进回国。1984年11月至1988年12月任哲学系系主任,并聘任副教授。
1979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1983年5月至198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离休之后,胡景锺依然笔耕不辍,发表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要认真对待宗教——纪念复旦大学开设宗教课50周年》《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试析生命教育的缺失》等忆旧、回眸、思索、探讨类的杂文20余篇,自编了《三叶集》。
这33位获得者,有些当面聆听过胡景锺的谆谆教诲,有些与他素未谋面,有些已经成为哲学教师,有些尚在继续求学。哲人云:培养人,大写的人,应当是脊樑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
大学毕业后,先后于上海沪江大学、上海高校联合办事处、华东高教局任职。胡老师全无教授面孔,他特地拿出一篇新近写好的文章同我们分享,言谈间所流露出的喜悦与恳切,实在比我们年轻人更显朝气勃勃。